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行动中的儒家思想
译者: 朱志方
出版年: 2013-6
页数: 217
定价: 29.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杜维明作品系列
ISBN: 978710804323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就是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形成的岁月,这个发展过程的高潮,是几次内心经验的大跃进。作者认为,阳明提倡生活与学说的统一,故其思想的一体性不同于思辨构造或认识论体系的统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如家族尤其是父亲的巨大成就对他青年时期反叛精神的影响,尤其是他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他在阳明山隐修中从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深刻体验中回转儒家,又在政治上严重受挫被发配贵州龙场的绝望处境中再一次确立成圣的内在意志,终于使...
本书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就是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形成的岁月,这个发展过程的高潮,是几次内心经验的大跃进。作者认为,阳明提倡生活与学说的统一,故其思想的一体性不同于思辨构造或认识论体系的统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如家族尤其是父亲的巨大成就对他青年时期反叛精神的影响,尤其是他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他在阳明山隐修中从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深刻体验中回转儒家,又在政治上严重受挫被发配贵州龙场的绝望处境中再一次确立成圣的内在意志,终于使自己的思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超越朱子“格物”论的“知行合一”观,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他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
本书不是对阳明的哲学思想研究,毋宁说是对阳明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分析,从而确立其思想的来源。对历来阳明学中聚讼纷纭的一些问题,如阳明思想与佛、道的关系、是否受陈献章影响、写作《朱子晚年定论》的心理和思想动机、知行合一观的思想来源及与朱子“格物”观的内在联系等等,都做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的创作者
· · · · · ·
-
杜维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杜维明,祖籍广东南 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 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2010年荣休后继续担任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在哈佛期间曾 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
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8、2010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目录 · · · · · ·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探寻
一 家世和出生
二 才华出众的诗人和关心社会的文士
三 军事谋略和政务
四 道士和儒家圣贤
第二章 抉择
一 阳明洞里的生存选择
二 禅宗佛学与家庭亲情
三 道家与曾点精神
四 儒学和山东之行
五 北京定终身
第三章 大悟
一 同刘瑾作斗争
二 赴龙场途中
三 大悟
四 人际关系的新层面
五 修身的结构
第四章 意义
一 知行合一观
二 陆象山的影响
三 朱熹难题
四 格物之争
五 主体性原则
六 知行合一的含义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与禅宗佛教和道家相反,儒学的自我努力必须在人类关系的网络中显示出来。阳明初到龙场,不能与周围的人建立有效的联系,这一定使他极为焦虑不安。如果平常对于儒学实践必不可少的环境一旦失去,一个儒者能够做什么呢?由于他没有机会培植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他就干脆不再做儒者了吗?在一个儒学本身没有得到任何了解的地方,他应该努力坚持儒学的价值吗?倘若那时候阳明真的想到这些问题,它们对于他大概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他的挫折感深达他自己的生存层面,他的生命的基础一定完全被动摇了。从思想信念上说,关于人际关系的整个问题已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做圣贤的一部分,所以,只有在这个问题彻底暴露出来之后,他才感觉到它的分量到底在多大。我们从《年谱》中了解到,大悟就是在他完全绝望的痛苦经验之后意外地发生的。只有在他确信生活斗争本身也必须被超越之后,他才体验到一种新的目的感。 完全的自我否定确实不属于儒学传统,但不可否认,整体上的自我转变是儒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认为,通过个人的亲身经验,阳明深化了儒学的自我修养的意义,并拓宽了儒学关注的问题范围。表面上,他所做的不过是把禅宗或道家的整体自我否定的智慧纳入儒学。然而,事实上,我们不能把阳明的整体自我否定解释为试图超越或否定人际关系的努力,它的方向根本不是孤独的自我实现。相反,他的目的是净化自己的心灵,以便能够更好地同别人进行交流。人际关系的价值不是被降低了,而是在思想升华的更高层次上受到重视。如果一个人仍然摆脱不了私欲,他如何能够同别人进行真正的交流呢?如果他不能处理好自己的焦虑,他如何培养出同环境的安定关系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7页 -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业,即行也。辨既明矣,思即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措之于行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的人也喜欢 · · · · · ·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冷静的杜维明,激烈的王阳明
> 更多书评 28篇
论坛 · · · · · ·
要读《传习录》,还得先读《近思录》 | 来自景兰 | 1 回应 | 2016-06-21 10:13:29 |
严重的翻译腔,前后情节跳跃,差评 | 来自千上万下斋 | 2 回应 | 2016-06-21 10:12:31 |
定价竟然只有29元! | 来自lixiangguo | 1 回应 | 2013-12-15 23:16:29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联学术 2011—2018】 (三联学术)
- 2013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儒家道统何所归 (羊的门)
- 2013年新书(第八辑) (嘉木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4-10-15 17:01:15
本书是杜维明先生在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文系求学时的博士论文,可谓是王阳明的半部传记,讲述时间从王阳明出生,到他三十七岁离开贵州龙场之前,基本形成自己的系统思想时为止。通过对青年时期王阳明生平的讲述,详细分析其“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诸多思想的形成过程。文笔流畅,分析透彻,值得一读。
1 有用 花 2013-12-03 19:08:33
这是我极少数的,买来了书一口气读完的。。。。副标题应该叫做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心灵之旅。。。。很合我的胃口。在我精神最困惑的时候(在禅跟法家的心灵的困扰纠葛中),给了我最坚实的答案。
2 有用 象饮 2019-06-02 23:50:36
他把朱熹的格物从一系列零碎的自我控制活动转变为内部自我更新的连续过程。
7 有用 阅湖 2014-02-04 16:55:43
这个毕业论文要是拿到现在,我深刻怀疑能不能毕得了业,基本就是流水账啊。。。对于阳明几次重要转向的心理分析也没什么令人印象深刻之处。。。老杜啊老杜~
1 有用 大啸 2016-06-15 17:39:36
用“生存环境造成心理动机”来解释思想形成,直到“悟道”,爷爷爸爸儿子的一脉继承,倒让我想起一个私底下大家总喜欢争执的问题:新移民距离elite到底需要“攒”多少代?“一代上岸,二代发财,盼望三代往后出个贵族”,是笑话?是现实?